“时装就是建筑”,1920年代的时装界女王Coco Chanel曾经这样说过,“它就是比例的学问”。在这个传奇服装设计师的眼中,服装设计的核心就是高水平的质量与舒适,通过剪裁和比例,使身材的优点得到强调,而不是通过暴露自己的身体而达到吸引力。在她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这个原则始终贯穿她设计的整个过程。事实上,解构主义已经从一个讳莫如深的时装概念,逐渐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剪裁手法之一——解构,就是从人体身体出发,对原先流行的服装解构并进行重组。来看看我们生活中充满视线又未曾觉察到的神奇“解构”吧!
 
 

 

 

时装设计,得从建筑设计的灵感开始讲起。最近,美籍建筑师Frank Gehry的动向尤为值得关注,已经86岁高龄的他依然活跃,这边厢才刚刚结束他在中国展出的“玻璃船舰设计”,那边厢又到东京开作品展了。虽然展览主题为“我有一个主意”(I Have an Idea),但以他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们,能让时尚圈汲取的灵感岂止“一个主意”。彼之琼宇,吾之华服~像过去几十年一样,这些建筑大师的每一个新动向,都可能成为时尚界下一个风向标!

▲Frank Gehry为Louis Vuitton基金会盖的这座大楼,完美地诠释了自己作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名号——破碎、非线性、用奇特材质构成的建筑表面,以及略显纷乱的立体形状难怪LVMH主席兼CEO Bernard Arnault 会这样感叹:“一座冰山,一幢玻璃房子,一艘船,它就像漂浮在巴黎郊外的森林公园上空的一片云。”

 


▲Frank Gehry设计的迪士尼音乐厅落成于2003年,由不锈钢材质覆盖表面,外形像一块块铝丝带般困绑在一起,独特的造型使其成为洛杉矶市中心南方大道上的重要地标。

 

 

 


“时装就是建筑”,1920年代的时装界女王Coco Chanel曾经这样说过,“它就是比例的学问”。在她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这个原则始终贯穿她设计的整个过程。在Coco Chanel之后,有越来越多的顶级时装设计师们开始经常从建筑中汲取设计灵感,并将这些灵感运用到服装的材料和结构上。定居巴黎的三宅一生就对建筑情有独钟,“在巴黎,每一座建筑、每一堵墙……都能启发我的创作。”关于服装与建筑之间天生一对般的绝妙关系,没人概括得比黑格尔好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服装是流动的剪纸”。

 

 

何以“解构”为美?
 

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1960年代首次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这一哲学思想很快被运用到文化实践的其它领域,包括建筑、音乐和时尚。在时尚领域,解构主义的表现是,有些人开始质疑长期以来关于服装应该如何“构成”以及怎样的服装为之美的观念。和解构主义建筑一样,解构主义时装是对原先流行的服装解构并进行重组。解构主义大师川久保玲说——“体形造就服装,服装改变体形”。

 

▲经典解构大师、土耳其裔英国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一圈圈木头制成的咖啡桌,也被解构成了裙子。重组后的这件作品简直成了“可被穿走的家具”。无论从材质还是其理念上看,它都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服装的概念。

 

 

解构主义的思潮,大大解放了人们对时尚的看法,其结果就是我们今日在街头看到的新奇风格。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毛边和明线,有意做旧的面料。让服装呈现一种看似尚未完成的外观,展现设计和创作的过程,这种风格出现的最初是为了挑战服装必须100%完美完成的普遍看法。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她的服装设计事业的,她从未正式学习剪裁却创造出别出心裁的作品,富有挑战意味。利用人的身体为模型,并加以各种不对称立体感线条的革新,都是Vivienne最为擅长之特点。Vivienne在接受《高级时装》的采访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时装的历史就是人体再构成的历史。”

 

▲vivienne westwood的设计,一向充满deconstruction的意味,她证明女人不用漂亮,不要高挑,但要有型,要够guts!

 

 

进入1980年代,巴黎的runway上开始出现日本解构主义时装的身影。除了由做旧和磨损的面料做成之外,来自日本的解构主义时装的特点是将身体包裹在一起,而不是突出身体的线条。比如川久保玲的做法是把设计的步骤颠倒过来,不像往常那样根据人体模特进行设计,而是先选好布料,将不同时空的元素进行拼贴重组,正与解构主义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三宅一生最出名的做法是“无结构”设计,他采用直线式、五分割线之类的裁剪,比如在1970 年代推出的“一块布”作品,就好似直接把一条毯子披在了身上,毫无时尚界长期以来的贴身结构可言。可想而知,这些服装当时是多么令人费解,但并不妨碍它们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1982年,川久保玲把女装中的套头衫设计得褴褛不堪。这件有名的“乞丐装”引领了1980年代初期一种宽松、刻意的立体化、破坏、不对称、不显露身材的时装潮流。

 

▲三宅一生服装的立体感把建筑雕塑和哲学的精神都蕴含在其中了。

 

被称作“安特卫普六君子”的比利时设计师,主张以时装弱化人体线条和阶级地位。夸张的廓型、不成比例的衣袖,以及与传统晚礼服制作面料大相径庭的皱巴巴的材质,统统打破了人们对于穿着的认知。而英国设计师Gareth Pugh也是解构主义的新锐派,他通常会使用一些“毫无意义”的荒谬外形,和“可穿着的雕塑”等理念去“有意识地歪曲人体”,通过矛盾对立的关系,解剖轮廓带来的另一种可能。

 

▲Gareth Pugh这件设计于2011年的作品展现了冷硬的建筑感,他把面料切割成各种几何形状,然后拼接成衣,并为这种方式取了一个非常有科技感的名字——“模块化”。

 

 

从复杂怪诞,到轻松实穿

 

当时尚界与拥抱“解构主义”至今,人们的关心变成:我如何将这些怪异设计穿上街?因为这种设计手法的过度使用,太过刻意的解构开始被“进化的解构主义”所替代。解构主义时装已经不再艰深晦涩,从面料上、廓形、剪裁上,时装界把对建筑结构的膜拜进行了更为摩登的简化——在保持建筑感线条的同时,以极少的剪裁突出材质的特点。以轻松的姿态对服装进行解构的巴黎世家,就普遍受到如今偏爱简洁服装的人士所推崇。上乘的面料以及精细的做工,使解构主义告别了激进的破坏时代,从此以更成熟的设计语言来感动消费者。

▲不再激进,解构手法开始更注重实用与舒适性,面料细节简洁处见心思。

 

 

 


解构是一种意识,并不意味着咱一定要离经叛道、惊世骇俗。Edition 10的设计师们看重的,从来就不是反叛标签式的激进和新奇,而更注重以成熟的设计语言和精细的工艺来征服挑剔的女性们,在“新”的同时给大家以最舒适的穿着体验。

 

 


在隆隆的严冬,也要回归最基本的设计概念。和风式的左右交叠门襟,系带式的慵懒柔和,极简的解构手法解救了这款短羽绒服,使其成为一件It Item。

 

 


纯正的红,焕然一新。类似和服的交叠式前襟剪裁简洁利落,配上有东方风情的围巾领口,一张一弛,让秋冬的衣着结构可以变化和更多趣味。

 

 


想要突围而出,也无须复杂设计,以结构取胜吧。灰黑色条纹细腻舒朗,和服式袖扣,盖朗设计的围巾式领口剪裁,一件上衣足以显示出你的过人品味。

 

 


以围裹裙的剪裁为灵感,叠搭的不对称剪裁让整件半裙变得立体生动。绣花线工艺、不规则下摆和工装搭扣细节,勾勒出与众不同的轮廓和气场。

 

 


解构主义不仅在于结构,面料也能运用解构手法重新表现。这件高领毛衣,选用含100%羊毛成分的轻薄面料,全件做剪须边效果,从细致面料展现解构主义的微妙内涵。

 

 


将大衣缀上裙摆,是dress?还是coat?即使不是裙装,也能拥有优美的廓形。在大衣上设计不规则的摆边这一不可思议的做法,让这款针织呢大衣意外拥有礼服的优雅感。

 

 


看似经典黑裙,这条颠覆性的设计不简单。新型风衣面料像在模仿塑料袋的那种随意膨胀形状,让裙子在人体上展现出无法预测的随意轮廓。黑色皮革腰带是点睛,束起独立腰线,毕竟这是一件时装而非行为艺术。

 

 

穿衣之道并非“行为艺术”,不过,我们崇尚实用时髦略带点“调侃”的艺术感穿着方式,这是Edition 10一直以来欣赏的设计观念。在舒适的初衷下,轻轻松松一穿一搭,就能让觉察到设计背后的匠心。这是我们对时装的“解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