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在家里做布娃娃的文章。我想我从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很爱object(物品),喜欢自己动手创造东西。”坐在宜家上海产品开发中心的一间粉红色公主主题会议室里,柯晨怡回忆道。她遂着心意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前往法国斯特拉斯堡高等艺术装饰学院(现改名为莱茵高等艺术学院)攻读硕士。

读完硕士,柯晨怡先是在比利时一家设计布料的工作室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拿到了爱马仕旗下中国生活品牌“上下”的offer,从艺术总监助理做起,然后来到上海正式成为“上下”品牌设计师。

“我所向往的设计师工作与其说表达自我,更多的是解决多重问题。只追求独特外观的设计,相当傲慢也非常不完整。美好的外观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维度需要考虑。”她说。

在2012年年底,柯晨怡进入宜家工作,2015年4月,她设计的第一件产品希勒竹桌上市。她觉得这是自己在来到宜家后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但在产品上市之前,是更多时间的学习、积累、沉淀。除了产品开发周期本身就很长以外——宜家总部的产品开发时间需要两年左右,上海产品研发中心因离供应商和市场更近所以产品开发时间稍短——柯晨怡需要先学习如何做出宜家好设计。

2015年4月,柯晨怡在宜家设计的第一件产品希勒竹桌上市。

在设计索文顿LED太阳能灯系列时,柯晨怡遇到的一个挑战是让它变得小型居住空间友好。

为了设计缇弗拉限定系列,柯晨怡和另外七八位设计师一起在巴西待了10天。

关于为什么有幸成为那1/16(其他的全职设计师大部分来自北欧),柯晨怡猜测有两个原因,一是宜家设计越来越强调设计多元化,所以开始欢迎像她这样有多元文化背景、思想开放的设计师,二是她有脚踏实地的设计态度,“设计师不是天马行空的职业,而是解决问题的职业,在产品开发当中,无论是视觉的问题、使用的问题,还是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宜家的设计师,都要有强烈的意识”。

当初面试柯晨怡的是宜家设计总监马库斯·英格曼(Marcus Engman)。“他当时对这张桌子很感兴趣,就这个作品问了我很多问题。他应该是感觉到我对这些东西有关注,将来比较适合这个品牌。”她说。

宜家瑞典总部定期发布市场趋势预测,柯晨怡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文字信息和概念转换成产品。除了在办公室里构思、画草图之外,更重要的是遵循宜家的“work on the factory floor”(在工厂实地工作)设计理念——去供应商那里实地考察产品生产的可行性,与工人们进行头脑风暴:

所以在宜家工厂里经常可以看到的场景是,柯晨怡和工人们席地而坐,就某个设计细节讨论得热火朝天,时不时走进车间焊出设计模型,就着模型继续讨论、修改。她甚至能自己在车间里动手做东西——这归功于她在法国学习时积累的经验,她对陶瓷、金属、布料等各种材料都驾轻就熟。

虽然不用加班,但柯晨怡的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以设计师特有的方式模糊起来:她喜欢缝纫,家里的所有软装都由自己亲手完成;会把产品样品拿回家试用,看看在使用过程中真实的体验是什么;会去逛家具展会,留心观察其他的家居设计师们在做什么。

相关推荐

乐活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