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开店规划
2005年,从日本来了一只“木屐”,它就是MUJI无印良品,第一站奔向上海的南京西路,在那里开了大陆第一家门店。掐指一算也有10年时间,这10年里共开设了近130家门店,覆盖了中国38个城市,中国市场为“木屐”全球总销售额贡献了10%的比例,“木屐”有意让中国成为自己全球店铺数量最多的海外市场。
说起海外市场,“木屐粉”们该注意了,由于日本本土市场趋于饱和,“木屐”有了新的海外计划:它要在海外开设比日本多3倍的店铺。而当前的无印良品在日本有400多家店,海外市场大约有300家店铺。
“木屐”的老大松崎晓是一个勤奋而接地气的老大,他每年有200多天都在海外出差,忙于选址,忙于巡店。他说,从2015年开始,MUJI要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大概每年新开30到35家店,已经有一两家店铺的城市我们追加一两家,对没有店的城市,我们会增加5家,老霸气了。
那么开这么多家店,谁会是“木屐”的真爱粉呢?他们也许是商业精英,也许是文艺青年,也许是一只“海归”,也许是一枚设计师,也或许是广大中产阶级,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而且随处可见。吸引这么多粉丝的根由,按“木屐”的艺术总监原研哉的话说就是,MUJI的产品线囊括了服装、文具、化妆品、家居用品等类别,超过了7000种产品,但只有一个设计理念,那就是“空”。
为什么叫“空”呢?“木屐”代表了日本的文化:简约、理性、节制,那是一种生活态度;而对于“木屐”的产品,在细节处绝不会“空”,比如一款奶锅,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细节处让你觉得会很好用;再比如药盒,这个药盒有6个小空间,适合放一天三次的药量,随身携带,你再也不会忘记带药了。
“木屐”的白开水哲学
“木屐”说,喝果汁很快就会烦,但喝水永远都不够。“木屐”要做的就是那一杯白开水,她要的不是“这个最好”,而是“这样就好”,物品的最高境界就在于,人们须臾不能离开,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木屐”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不要牌子、只要品质的消费需求,设计大师山本耀司觉得这个点子很好,“木屐”是一个很聪明的牌子。
与欧美的精品品牌不同,“木屐”很少通过广告投放进行大规模的品牌推广。2006年,为了尽快推广改革之后的新品牌形象,它第一次在电视和杂志上推出广告,这一年的宣传促销费用达28亿日元。此举在“木屐”内部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它可能不符合自身的一贯理念。
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全球,无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接受了这样一个来自日本的生活和商品开发逻辑。“回到生活的本原”是“木屐”的开发理念,它从2003年开始,发起“发现无印”项目,在全球范围内搜集需要长时间完善的“生活必需品”,然后融入“木屐”理念,对商品进行再开发。
但也有人质疑,“木屐”一条“自家后院”的长凳如何能卖到1000块钱,它的理念就在于“可以世传”,经年累月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原木家具越来越漂亮,因为有时间的魅力。
“木屐”的海外价格是偏高的
对比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木屐”的整体价位是偏高的,不少中国顾客的愿望就是:希望价格可以更便宜。
但是“木屐”来到中国贵了起来,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除了成本,还有关税、营销、物流等费用,但价格确实困扰“木屐”在中国的生意,刚开始接触到“木屐”的人,大多会对几十元一件的便笺本和圆珠笔产生退却的心理,而对“木屐”的大型实木家具因为售价往往到几万,在中国市场也销售寥寥无几。
不止是中国市场,在美国、欧洲、香港等海外市场都比日本高,怎么办呢?国情不一样,成本不一样,短期内想跟日本一个价位是有点不现实的,现在“木屐”只有一件事可做,就是把海外各国的价格统一起来。
“木屐”的空间哲学
去年,“木屐”在成都开了一家面积3141平米的旗舰店,在偌大的空间里,陈列了5000多种商品,包括首次进入中国市场的MUJI Cafe和IDEE。一些单品,比如自行车、空气净化器的中国首秀也选在这里。在一层最明显位置,有香薰灯、硬壳拉杆箱和美容护肤品等在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商品。当然,还有为凸显独特性的旗舰店限定产品。
在装修上,它的每一层都有不同装置的艺术品,或散落或悬挂或铺陈,比如店铺中央顶部的大件吊灯,你能想象它是由一个个热水袋组成的吗?“木屐”希望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在漂亮的外观下,是最普通的生活用品,它希望做到,不让任何人感到任何压力。
这家店之后,“木屐”还会相继在上海、北京等更多城市开出这样的“世界观形象店”。
说是“断舍离”,却想拥有更多
什么是“断舍离”?断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多余的废物,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它倡导人们回归生活的本质,思考商品的实质价值是什么,但“木屐”的生活哲学却产生了与“断舍离”完全相悖的现象。
它遇上了“需求更多”的中国消费者,他们流连于“木屐”店铺,叹息着一次次买走不同的商品,然后陷入“木屐”的世界。
无LOGO是另一种LOGO
“木屐(无印良品)”四字在日文里的意思是“没有品牌的好产品”,它从来不用品牌和名人效应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但如今,它的无LOGO恰恰成了最响亮的标识。
这个带有禅意美学和工匠气质的牌子吻合了时代的需求,新富阶层更加挑剔,相比起单纯地热爱Logo,他们把目光转移到商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上,倾向于用一些“有思想”、“有内涵”的品牌来武装自己,而“木屐”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样的力量,只是有一种力量去引导人们思考。
“木屐”要成快消品了吗
如果说“木屐”在过去一年里面做了什么,那就是持续开店,尤其是在中国,它在中国的团队日程表,出了开店还是开店。疯狂开店这件事让“木屐”的粉丝们喜忧参半,“木屐”店铺多了起来,是好事,但开店太快、太多,会不会使其沦为快消品和大路货?一味的追求门店数量和面积,会不会造成像2000年一样无法正常维持的局面?
答案,或许可以在这里找到。“木屐”有自己的标准手册,共13册,2000页,管理整个企业、门店和员工,实时更新;有28条开店基准,包括对门店面积、位置、人流、区域消费水平等情况的测算,而它的合作伙伴和北京大学的研究所会帮其完成这些测算,据说,它在中国的开店决策十之八九都是成功的。
据了解,“木屐”在日本其实是街边的杂货铺,但在中国是精品店,标准面积是七八百平方米,内含三四千个SKU,正式员工10个左右,负责监督和检查,超过50名兼职员工具体执行。
但是,“木屐”赖以成功的“用户洞察”和产品开发魔力,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并不高。它的掌门人说,在无印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全球打通工作之后,从2017年开始,MUJI将会把全球各个市场的本地化作为企业的发展重点。
另外,“木屐”也做出了一些改变,如果你足够细心,会发现,从去年开始,“木屐”的服装类商品色彩明显更丰富了。这样一来,坚持理念和多样化满足顾客需求似乎就成了一对矛盾,但“木屐”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变,以追求销售额的提升,但它依然会坚持自己,比如国人喜欢红色,“木屐”是不会因此产生很多红色产品的,因为红色已经超出了它所能接受的范围。
跨界交流 口碑营销
都说线上是一种趋势,但是在“木屐”,其实体店的业绩远远好于电商,消费者还是更喜欢摸得到的商品,它在日本的线上销售额只占有总额的7%,而在海外,这个数字更小。
2013年和2014上半年,无印先后开通了中文官方网站和天猫旗舰店,“木屐”并不把电子商务作为销售的手段,而是作为交流的手段。
作为交流手段进行文化传播的不止是电商,还有餐饮和机场的跨界。
去年,“木屐”在成都开出了中国大陆首家餐厅,成功挑战了成都人的口味,据了解,这家餐厅的消费并不贵,依照食材和装修档次,餐厅大概难以赚到多少钱。
但事实上,“木屐”开餐厅是为了强化和传递其品牌文化,为其消费者营造一个品牌体验社区。
此外,东京成田机场与MUJI联手,改造了三号航站楼的内饰,并于4月10日起开放。此次内饰改造计划的方案由“木屐”进行操刀,改善了候机区和餐厅的装饰,成功塑造了“无印、自由、简单、宁静”的形象,让世界各地的旅客在踏上日本国土之时,能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