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青春片来袭。

 

两个月内,《少年班》《小时代4》《栀子花开》《少女哪吒》等多部国产青春片相继在暑期档展开厮杀,希望在这个历时最久、空间最大、产量最高的电影档期中,取得更高的票房成绩。

 

出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昨天下午我一口气连着看了《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作为《小时代》系列的最后一部,故事基本可以用吵架、打闹、合好、最终死亡来概括,就这样的剧情让我周围一群小姑娘哭得稀里哗啦。 《栀子花开》基本遵循着同样的套路,当李易峰的第一个出场镜头投射在大银幕上时,观众席出现了此起彼伏的尖叫。漂亮的脸蛋,浮夸的场景设计,这种浅薄的青春形态到底哪里感人了?

 

 

伴随着相当大的争议,截止到7月11日晚,《小时代4》和《栀子花开》的票房分别为2.86亿(上映3天)和1.84亿(上映2天),豆瓣评分均为4.4,接下来三天的排片分别保持在35%以上和32%以上。票房和口碑两极分化,小四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爱他的和讨厌他的人都痛快地掏钱买票。

 

我们丝毫不怀疑《小时代》和《栀子花开》成为今年暑期档的最终赢家。先来看看前辈的成绩:2013年《致青春》7.26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观影人次排名第五的电影;2014年,《匆匆那年》5.78亿元,年度票房排在第七;2015年,《左耳》和《何以笙箫默》在《速度与激情7》和《复仇者联盟》的夹击中分别取得了4.28亿元和2.76亿元的成绩。这些成本并不高的电影把一众大导演、大制作、大投入的片子甩在了后面。

 

当我们看青春片究竟在看什么?用《致青春》中的经典台词来解释,青春就是用来祭奠的,听上去真是又唯美又伤感。随着电影主流消费人群越来越年轻化,85后的职场新人偏爱回忆,95后的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他们是青春片的主要受众。人在逆境时,总会停下脚步,回头看那个没有压力的学生时代,当怀旧变成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主题时,青春片消费的正是这种令人愉悦的忧伤。

 

 

恰巧青春回忆、青涩感情、校园生活全是中国严苛的电影审查制度中的安全领域,相比以社会现实为蓝本的严肃题材,青春片更容易通过审查且没有政治风险。

 

观众喜欢什么,就加倍给他,这是好莱坞六大发行公司越来越保守的电影策略。

 

只要拥有炫酷的打斗场面、密集的冷笑话、帅哥美女组成的演员阵容、正义与情谊的价值观这几个基本元素,再配上英雄拯救世界这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就能吸引观众举着大桶爆米花排队买票,轻轻松松把钱赚了。

 

 

现在,“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这套好莱坞式的价值观在国产青春片上得到了彻底的体现。

 

导演是谁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花几千万元请来当红的小鲜肉,再以一本曾经火过的青春小说为蓝本,套用什么样的标签、桥段取悦观众,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元素,什么时候该高潮,经过几年的探索,国产青春片已经有了成为了固定的套路。经过两三个月的拍摄制作,一个月的宣传,一部票房上亿元的青春电影就这么走下了生产线。

 

越来越多的演员、歌手、主持人、作家拿起了导演棒,中小成本的青春片成为了他们进入电影行业最快速的方法,也成为电影公司的赚钱机器。国内的电影公司中,光线影业和乐视影业算得上在青春片中收益最多的电影公司了,这两家历史并不悠久的影业已经迅速跻身进入五大民营电影公司前列。

 

 

光线影业是《致青春》《同桌的你》《左耳》的投资方之一和发行方。定位在年轻化一代的光线传媒专门成立了“青春光线”部门,主要任务是关注网上热门的青春小说版权,光线影业已经拥有了众多网络小说的优先拍摄权。目前,改编自光线影业副总裁刘同同名作品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正在拍摄中,这部“自产自销”的电影也将在今年年底之前上映。

 

乐视影业则是从《小时代》系列和《何以笙箫默》摸索出了一套青春片的发行策略和营销策略,拍一部电影只为服务一部分人,类型突出,受众明确,向分众市场精准地营销“小众”电影,票房能达到五六亿元就相当知足了。这已经成为了这家电影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它的下一个重点项目是以高晓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首歌为原型的一系列电影和网剧。

 

 

相比于科幻、穿越等大片的高投资风险,以及中国电影特效技术短板带来的口碑风险,青春片有众多成功经验可以模仿,且投资少,拍摄周期短,很快就能看到票房回报,青春片因此成为了以大博小的神奇胜利者。

 

在这个势力的商业环境中,尽管在大量的投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多的青春片折损,但只要有那么两三部不错的片子能成功,带来足够多的商业回报,下一年就会带动更多的人来投资。没错,电影投资人向来就是这么乐观,而且越来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