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巧克力爱好者来说,MAST 是一个值得到此一游的地方。在 MAST 的作坊店里,顾客可以进入工厂内部进行参观,听店员细致地讲解巧克力的制作工序,还能品尝新鲜的可可果和烘培后的可可豆。
在这里,有兴趣的人可以近距离观察制作工序:可可豆烘培、去壳、研磨、加料、凝固、融化、降温、定型、包装等等。也可以品尝味道各异的秘鲁、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巴布亚新几内亚、多米尼加共和国等不同产地的可可。
在我去的时候,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游客 Nelson Rouleau 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货架,挑选着几周前刚刚推出的“海盐”系列巧克力。这款 12 种口味的系列采用了 12 种不同的海盐配方制作而成。MAST 同艺术壁纸设计品牌 Calico 合作,在水彩颜料中加入制作巧克力所用的海盐,诱发化学反应,创作出奇幻灵动的包装纸设计。
“口味和配料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MAST 的口感非常好。”Donders 这次特意带来了写美食博客的朋友 Ingrid Hofstra。Hofstra 说,MAST 在社交网络上非常有名。“我早就在 Instagram 上听说过 MAST,这个牌子很受博主们的追捧。社交网络在市场推广方面的作用真的很重要。”Hofstra 买了一杯热巧克力,在品尝之前先拍了照片,打算回荷兰后写入博客的美食日记里。
MAST 是创始人 Rick Mast 和 Michael Mast 的姓氏。哥哥 Rick 曾是甜品厨师,弟弟 Michael 曾就职金融业,两人都留着醒目的红色络腮大胡子。2006 年,两兄弟开始自学手工制作巧克力,白天上班,晚上在自家厨房里琢磨配方。在地摊上卖了一年之后,培养了顾客群,于 2007 年挂牌开启首家作坊和门店。
从 21 世纪初开始,美国大众对“手工制作”的追捧从时装和装潢艺术品延伸到了食品行业。所谓的“artisan 食品”,即手工食品的品牌越来越多。从巧克力、奶酪、面包、腌菜,到啤酒、盐、橄榄油、冰激凌等等。越是小作坊、小产量、小名气的,越受到求异求原创的都市年轻人的追捧。MAST 赶上了这个浪潮的头班车。
手工食品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不菲的价格,可以说是食物中的奢侈品。MAST 2016 年系列的 12 种口味分 28 克、70 克和 200 克三种规格,价格分别是 4 美元、8 美元和 20 美元。2016 系列合集 88 美元,海盐系列合集 96 美元。有顾客在网上发表评论抱怨价格太高,让人望而却步。也有人说买来是为了送人,太贵了所以自己没有试吃。
MAST 在产品推广上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和跨行业名牌的合作。MAST 曾多次参与 J. Crew 以及 Opening Ceremony 促销活动,并先后推出 Shake Shack,Rag&Bone 联名巧克力。今年初和 Marc Jacobs 合作推出的一款情人节巧克力在 Marc Jacobs 的曼哈顿分店内销售。配方是 65% 的可可、山羊奶、可可油和蔗糖。
2016 年春天,MAST 同美国文学杂志 The Paris Review(巴黎评论)合作推出春季刊联名巧克力,包装纸和杂志封面设计统一,并配合杂志一同出售,直到小批量的产品售罄为止。此外,MAST 还在同一时间段推出草本植物口味的巧克力系列,也是“错过了就吃不到了”的短期产品。
不过,也有人抨击 MAST 的形象设计是“障眼法”,称吸引顾客的并不是高品质的巧克力,而是布鲁克林的店址、hipster(所谓“非主流文艺青年”)的形象定位和漂亮的包装纸。
有一些较温和的评论称,MAST 巧克力口味普通,但并不是最差的,巧克力行业是把对所有质量欠佳品牌的怒火都发在了极度成功的 MAST 身上。
而后,MAST 兄弟在官网上发表声明,承认在创业探索初期曾经使用 Valrhona 牌巧克力做过试验,但并没有欺骗顾客,并且当时也在制作“bean to bar”巧克力,还称在 2007 年正式开厂之后,就实现了完全的“bean to bar”操作。
Rick Mast 说,“这些所谓的‘专家’不过是几个我们的竞争对手和他们的互联网朋友。我们所认可的‘专家’是全世界的农户、厨师和巧克力爱好者。”
“再说,我也买不起 10 块钱一块的巧克力啊!”